读「柳宗悦」 - 怎么打造自己的生命价值
上个月逛街,发现无良店竟卖书,装帧颜色和设计都透露出浓浓的无良气息。书开本很小,只有32,是个系列,一共12册,怀着好奇我就买了第一册 –《柳宗悦》。
要是不看内容,我也不知柳宗悦是什么意思,可能觉得是小说里的主人公。后来发现这12册书有个主题,叫「人与物」,所以应该是介绍了12位在“物”方面很有研究的“人。
比如这位柳宗悦,就是日本民艺运动的发起人,民艺也是本书的主题。
什么是民艺?民艺,本意为民众的工艺,亦称生活工艺、民间工艺。在柳宗悦看来,民艺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由民间作坊大量手工生产的日用品,在家家户户中都日常可见,却远不同于工业社会由机器量产的商品。这些民艺品,在充分满足各种功能性需求的同时,还透露出朴素、优雅的美,这种特质在当代产品中已难以再现。
民艺之美
技法的长时间传承
民艺的生产者都是普通人,不是留名千古的天才,他们在作坊日复一日地重复相同的工序,产出了大量工艺品。与此同时,这些工艺品保持着珍贵的美观。不是天才,也不是特意雕琢的作品,美是如何在流水线被创造的呢?
首先社会必须是缓慢发展的,经济结构不会快速变化,因而一个行业可以长期存在,手艺可以一代代传承,并被后辈不断改良。因为发展缓慢,人们通常在一个行业从事一辈子,对自己岗位的每道工序胸有成竹,即使每日大量生产,输出的产品也似浑然天成。
生命要复杂,生活就得简单。在日复一日的重复、改进中,人人都创造至美,让现代社会的人们望尘莫及。
手工制作
在创作中,再精密的机器也替代不了人手,机器没有审美、没有触觉因为没有对力度、速度的灵活掌握。那些作坊中不知明的精工巧匠,日复一日地打磨手艺,美才降临到他们每一件作品中。在现代,即使宣称手工制作的商品,也难以复现那时的美。不仅是手工,还有传承、还有日复一日的重复和改良。
用
在民艺中,我们看到相反的一面,这里的美是坚实的。每种民艺品被大量生产,渗透在家家户户的日常生活中,这样广泛使用的前提,就是它必须满足人们日常的功能性需求。
功能的满足是美的前提,无用的美是脆弱的、不堪一击的。在现代艺术中,有为了美而美的倾向,似乎要脱离于俗世才是美、不被人读懂才是美、难以被模仿才是美。在民艺中,我们看到的是坚实的美,有力度的美。
模式下的内容之美
天安门广场的升旗礼,令很多人肃然起敬。升旗礼这样一件日复一日重复的事情,为什么人们的敬意不会随时间消逝?因为在固定的形式、动作下,每个细节都由最优秀的士兵仔细打磨、练习、传承,美在固定形式中达到最优,张力无限。
大量生产的民艺也如此,每件物品都那么普遍,又那么美。在形式下,时间成为美的催化剂,而非杀猪刀。
以诗为例
为什么诗的每一句只有几个字,却充满美感,穿越时空,被千万代人欣赏?原因也是一样的。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一共10字,就把因惆怅而白头情绪张力,充满在字句中。
诗之美是需要形式的,如律师、绝句。如果像现代散文一样平铺直叙,情绪张力就消失了。
在形式下,就是字句的反复打磨。“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流传千古的美,是在形式的前提下往死里琢磨出来的。
固定生活形式下的生命
不管是民艺也好、升旗礼也好、诗也好,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人固有一死,我们的生命要怎么才能重于泰山?我觉得启示很明显– 生命要复杂,生活就得简单。
现代社会纷繁复杂,像民艺这种美的传承已难以觅得。人类生命的质量在看似繁华的社会表象下,急转直下 – 我们有太多诱惑。
每一个都有一副类似的皮囊,还有区别于普通动物的、被脑壳承载的思维能力 — 所以每个人的生命形式都是类似的。在这个生命形式之下,怎么才能产生美,怎么让我们留下穿越时空的价值?
美的历史已经给我们答案– 从古人的智慧中传承、学习,在简单的生活习惯中,日复一日地打磨身体、塑造品质、锻炼思维。
生命要复杂,生活就得简单。
change log
2021/3/6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