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悬念:马克思主义的未尽之处
寻找马克思学说的源头如同在河流中寻找水的源头,足够明显,众多的批评家们如饥似渴地投身于此。有趣的是,他所有的观点都可以在他的先辈或同时代的作家中找到影子。
马克思观点 | 思想来源 |
---|---|
废除私有制建立在集体所有制基础之上的理论 | 可以在过去两千多年中的大多数时期都拥有众多支持者,源自摩莱里、马布利、巴贝夫及其追随者们,或者源自对法国共产主义思想的德国阐释中 |
历史唯物主义 | 源自霍尔巴赫,很大程度上源自斯宾诺莎,费尔巴哈进行了修改 |
人类发展史就是社会阶级斗争史”的观点 | 源自兰盖与圣西门,在很大程度上被梯叶里和米涅这些当代法国自由主义历史学家所采用,同样也被更加保守的基佐所接受 |
经济危机规律性重现之必然性的科学理论 | 西斯蒙第首次提出的 |
第四阶级兴起的理论 | 早期法国共产主义者们提出的,后来被与马克思同一时代的施泰因和赫斯在德意志境内传播开来 |
无产阶级专政的理念 | 巴贝夫在18世纪最后十年间提出的模糊概念,到了19世纪被魏特林和布朗基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了明确阐述 |
关于工人在工业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重要性的理论 | 路易·布朗和法国国家社会主义者们的阐述比马克思愿意承认的要完整得多 |
劳动价值理论 | 洛克、亚当·斯密、李嘉图以及其他一些古典经济学家 |
剥削与剩余价值理论 | 傅立叶 |
用刻意的国家控制作为其补救办法的理论 | 出现在早期英国社会主义者,例如布雷、汤普森与霍吉斯金的著作中 |
无产阶级异化理论 | 由麦克斯·施蒂纳至少先于马克思一年提出来的 |
黑格尔和德国哲学的影响 | 最深远的,也是最广泛的 |
让我们以思维的航线,穿越马克思主义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描绘。在这个理论的世界里,革命的第一幕被定义为“无产阶级的专政”。在这个阶段,国家就像一个公正的天秤,直到经济稀缺被克服,它都会确保工人的收入与他们的付出成正比。然后,当“个人的全面发展”如同春天的花朵般绽放,创造出一个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合作社的财富源泉如同泉水般涌出”,那么共产主义的目标就像朝阳一样显现在眼前。
然而,马克思并未明确如何铺设通往这个目标的道路,他也没有解释这个以劳动为尺度的无产阶级专政与资本主义的区别。如何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阶级斗争的中间过程又是怎样的一幕?这些都是马克思留下的悬念。
马克思描绘的社会是一个没有主奴之分、没有贫富悬殊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商品的生产是按照社会的需求,而不是个人的意愿。而且,商品的分配并不是均匀的,而是合理的,像一首谐调美妙的交响乐,每个音符虽然不同,却和谐共生。因为每个人的能力和需求都是不同的,所以,要想实现公平的回报,就必须像1875年《哥达纲领批判》中所提出的那样,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在这个世界中,人们将像从沉睡中苏醒,从自然的暴虐和自身不协调的制度中解放出来,能够像大树一样尽情伸展自己的枝叶。历史将不再是一个剥削阶级接替另一个剥削阶级的过程。劳动分工的束缚也将消失。
然而,马克思并未在他的笔下描绘出通往理想社会的具体路径。新的意识形态——福利国家和法西斯主义——在无产阶级斗争的时间长河中,如同未被预知的支流,悄然发展。这一切,马克思并未预见,也未曾提及。
在马克思的人生黄昏,《资本论》如同一颗璀璨的恒星,照亮了国际社会主义的理论天空,取代了那些模糊、相互矛盾的思想。这部不朽的巨著,揭示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历史学、经济学和政治学中的观点的交织和共生。
《资本论》的出版,像一颗石子投入了宁静的湖泊,引发了涟漪。它成为人们激烈讨论的焦点,也成为人们攻击与维护的对象。此后,所有形式的社会主义,都如同星辰围绕恒星旋转,基于对这本书中观点的态度来定义,并以对其理解程度为基础来分类。这部作品,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默默无闻,最终像晨光破晓,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声名大噪,其影响超出了任何一个信仰时代的作品。
这部著作引发了一批读者的热烈崇拜,也招来了一些人的强烈憎恨,不论他们是否真正理解了马克思复杂且深奥的观点。过去、现在、未来,无数的革命运动都以此书的名义进行,而那些镇压革命的运动,同样将其视为敌人最有效、最具欺骗性的武器。一个全新的社会秩序在此书的名义下建立,声称信奉它的原则,并且从中看到了其信仰的最终和无可变更的表达。《资本论》也孕育了一群解释者和诡辩家,他们如同矿工,一直在努力对其进行解读和评论,直到他们的评论的影响超出了这部著作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