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从无到有,由弱胜强,以星星之火,塑燎原之势。此成长之鉴,对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参考意义不可谓不大。而毛主作为红军的将领,其思想,是红军茁壮之奥秘所在。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一著作中,我们可对毛主之识,窥知一二。于此作中,毛主对战争之全局与局部,进攻与防御,强大与弱小的论述,是阴阳辩证思维的顶尖示范。从此示范中,我们可学到阴阳之道的实践思维,职场苦恼、情场忧愁、投资起伏,无不可破。

全局与局部

人们常说,选择比努力重要。但选择从何谈易?正确选择的本质,来源于正确的全局认识,没有全局认识,关键选择上就走弯路,从而“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所以,毛主强调一定要懂得全局。

因为懂得了全局性的东西,就更会使用局部性的东西,因为局部性的东西是隶属于全局性的东西的。说战略胜利取决于战术胜利的这种意见是错误的,因为这种意见没有看见战争的胜败的主要和首先的问题,是对于全局和各阶段的关照得好或关照得不好。如果全局和各阶段的关照有了重要的缺点或错误,那个战争是一定要失败的。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乃是说的带全局性的,即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一着,而不是那种带局部性的即对全局无决定意义的一着。

而懂得全局的用处,又在于保障关键局部的胜利。

然而全局性的东西,不能脱离局部而独立,全局是由它的一切局部构成的。有的时候,有些局部破坏了或失败了,全局可以不起重大的影响,就是因为这些局部不是对于全局有决定意义的东西。战争中有些战术上或战役上的失败或不成功,常常不至于引起战争全局的变坏,就是因为这些失败不是有决定意义的东西。

但若组成战争全局的多数战役失败了,或有决定意义的某一二个战役失败了,全局就立即起变化。这里说的多数战役和某一二个战役,就都是决定的东西了。战争历史中有在连战皆捷之后吃了一个败仗以至全功尽弃的,有在吃了许多败仗之后打了一个胜仗因而开展了新局面的。这里说的“连战皆捷”和“许多败仗”,都是局部性的,对于全局不起决定作用的东西。这里说的“一个败仗”和“一个胜仗”,就都是决定的东西了。所有这些,都在说明关照全局的重要性。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战争的全局上面。

比如高考成绩不错,但志愿填差了,就是没把握好全局的典型,以为高考从分数出来以后就大功告成了。股票买入后上涨了,就以为赚钱了,但后面上涨不敢加仓,下跌不愿退出,最终没有获得多少利润,也是没把握好全局的典型。

全局思维的缺失,让我们认不清局部,不知道填志愿的重要性,不知道如何持仓管理,这些关键局部的失败又导致全局失败。可见全局和局部,正如阴与阳,相生相化,也正如马哲中的矛盾,对立又统一。

强中有弱,弱中有强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于敌我双方的清晰认知很重要。毛主认为中国革命战争有四大特点:

第一个特点,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而又经过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

第二个特点是敌人的强大。

第三个特点是红军的弱小。

第四个特点是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

这些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路线及其许多战略战术的原则。第一个特点和第四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可能发展和可能战胜其敌人。第二个特点和第三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不可能很快发展和不可能很快战胜其敌人,即是规定了战争的持久,而且如果弄得不好的话,还可能失败。

第一是全局认知,近代中国又大又乱,因而存在机会。第四是局部认知,在这大乱世中,找到自身优势和细分定位。共产党的领导,是指自身能力优势,有当时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土地革命,是主打的获客战略,如何让占半殖民地大国的大多数构成-农民,和自己站在一起?就靠土地革命。

而第二第三点是敌我悬殊,规定了在上述优势条件下, “中国红军的不可能很快发展和不可能很快战胜其敌人,即是规定了战争的持久,而且如果弄得不好的话,还可能失败。”,认识到情势的客观严峻性。

这时,我们从一和四知道自己能赢,从二和三知道自己不能赢,怎么办?可以尝试这样的战术:

正确地规定战略方向,进攻时反对冒险主义,防御时反对保守主义,转移时反对逃跑主义;反对红军的游击主义,却又承认红军的游击性;反对战役的持久战和战略的速决战,承认战略的持久战和战役的速决战;反对固定的作战线和阵地战,承认非固定的作战线和运动战;反对击溃战,承认歼灭战;反对战略方向的两个拳头主义,承认一个拳头主义;反对大后方制度,承认小后方制度;反对绝对的集中指挥,承认相对的集中指挥;反对单纯军事观点和流寇主义,承认红军是中国革命的宣传者和组织者;反对土匪主义,承认严肃的政治纪律;反对军阀主义,承认有限制的民主生活和有威权的军事纪律;反对不正确的宗派主义的干部政策,承认正确的干部政策;反对孤立政策,承认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

如果不加以思考,你可能会以为上面只是文学上的排比,但实则智慧满满,让我试举一二。

阳战略,阴战术

“反对红军的游击主义,却又承认红军的游击性”。小时候大家看了这么多游击战片,以为红军擅长游击、喜欢游击,但这其实是第二、第三特点下的正确的、不得不的战术选择。红军装备、人数、训练上都处于弱势,因此,不能正面硬刚敌人,这是游击战打法的真正原因。

但,战略上,“反对红军的游击主义”,什么意思?虽然战术上是游击战,但战略上,每一仗都是有目的的,不是想打就打,不想打就不打。战略上有目的,正确把控全局,选择时机战斗,拒绝游击性。而战斗时,在局部战术上,因为敌强我弱,采取游击的方式。

这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指导意义?意义很大。比如你是小镇青年,做题能力还一般,怎么进步?战术上只能游击,达不到大厂校招的条件,国考没能力准备,只能尽量把握住能力范围内的少数机会。但战略上不能游击,每一步都是又意义的,不能今天做销售,明天做厂工,要在一个领域深耕,为自己持续增值。

比如我投资的初始资金小,怎么赚钱?战术上只能游击,看好茅台也不能买,因为一手就要20万。只能把握偶遇的小股票、小项目,并拿下。而战略上要主动选择,不能什么都买,要有目的、要看准。

阳空间,阴时间

“反对战役的持久战和战略的速决战,承认战略的持久战和战役的速决战。” 敌强我弱,决定了时间上,不可能迅速胜利;但空间上,必须要快速胜利。

“战略的持久战”,是客观条件要求的,因此前文还说了“进攻时反对冒险主义”。当自身力量还弱小的时候,不能冒险,不能“加杠杆”。事实上,长征,就是因为对自身力量弱小的认知不清晰,进攻时冒险,防御时保守,导致大溃败,从而不得不放弃江西红色阵地的战略溃退。

而在战术上,弱小的红军是没能力长时作战的,因此必须快速胜利。这对生活的指导意义也很大。假如我初始资金小,那么前期应该要想办法快速获利。拿着几千几万块,在市场上走长线,是毫无意义的。但不要忘记,要了解“战略的持久战”,虽然要快速获利,但不代表就是加杠杆,承担不应该的风险。

阳防御,阴进攻

“反对击溃战,承认歼灭战”,就是说击退敌人不算胜利,只有把敌人一举消灭,才是胜利。为什么这么说?击退别人不也是实力表现吗?

这要结合红军弱小的境况来理解。因红军没有能力生产军用设备,其枪支弹药均来自战败方,因此,如果还是击溃敌人,对红军而言则是纯损耗而无所获。因此,必须歼灭敌人,基于心理上的巨大震慑,和自己物资上的及时补充。

而面对强大的敌人,如何才能歼灭?这就要求正确的战略退却。毛主在后面专门有一章节讲战略退却,我把它提到这里来分析。

战略退却,是劣势军队处在优势军队进攻面前,因为顾到不能迅速地击破其进攻,为了保存军力,待机破敌,而采取的一个有计划的战略步骤。

虽然是退却,本质是为了伺机破敌,因此叫战略退却。但这条战略的执行,却面临着巨大阻力,许多人认为:

军事冒险主义者则坚决反对此种步骤,他们的主张是所谓“御敌于国门之外”。

敌人进攻时,对付的办法是“御敌于国门之外”,“先发制人”,“不打烂坛坛罐罐”,“不丧失寸土”,“六路分兵”;是“革命道路和殖民地道路的决战”;是短促突击,是堡垒战,是消耗战,是“持久战”;是大后方主义,是绝对的集中指挥;最后,则是大规模搬家。并且谁不承认这些,就给以惩办,加之以机会主义的头衔,如此等等。

这在生活中也是如此,想要退却、等待,是很困难的。积累不够的投资者,总幻想着在每个机会暴富,频繁出手,却总是失败。红军采取所谓的“先发制人”,“不打烂坛坛罐罐”策略时,也面临着失败,最后不得不“长征”。

我们必须认识到,正如毛主教诲的:

于丧失土地的问题,常有这样的情形,就是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这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原则。如果我们丧失的是土地,而取得的是战胜敌人,加恢复土地,再加扩大土地,这是赚钱生意。

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是非常典型的人生悖论和阴阳转化道理。

危害人民的问题同此道理。不在一部分人民家中一时地打烂些坛坛罐罐,就要使全体人民长期地打烂坛坛罐罐。惧怕一时的不良的政治影响,就要以长期的不良影响做代价。

这个悖论,就正如打烂一些人坛罐,就是为了大家的坛罐不被打烂。以上所有的这些暂时的退却,都是为了后面成功的反击。退却中蕴含反击, 正如阴中有阳,阳中有因,并互相转化。

阳集中,阴分散

对于“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我们听过很多。而毛主说,“反对战略方向的两个拳头主义,承认一个拳头主义”,自身实力尚处弱小时,一个拳头才是正道。本就弱小的资源,再兵分几路,则一无是处。试看:

集中兵力之所以必要,是为了改变敌我的形势。第一,是为了改变进退的形势。过去是敌进我退,现在是企图达到我进敌退之目的。集中兵力一战而胜,这个目的在本战斗就达到了,也给予影响于全战役。

第二,是为了改变攻守的形势。退却到退却终点,在防御战中基本上属于消极阶段,即“守”的阶段。反攻则属于积极阶段,即“攻”的阶段。虽然在整个战略防御中并没有脱离防御性质,然而反攻和退却相较,不但形式上,而且内容上,是起了变化的东西。反攻是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之间的过渡的东西,带着战略进攻前夜的性质,集中兵力就为达此目的。

第三,是为了改变内外线的形势。处于战略上内线作战的军队,特别是处于被“围剿”环境的红军,蒙受着许多的不利。但我们可以而且完全应该在战役或战斗上,把它改变过来。将敌军对我军的一个大“围剿”,改为我军对敌军的许多各别的小围剿。

对于创业公司,可能在多个领域都不如行业巨头。但当形势发展到有利于己时,则要一举全司之力,在细分领域达到遥遥领先的状况。比如小米公司初创时的情况,和当时的红军类似。它采用低端智能手机这个细分领域,主打民族+低价牌(就像土地革命),实现了突破。

此时虽然要集中,但也有分散,“将敌军对我军的一个大“围剿”,改为我军对敌军的许多各别的小围剿”。要拆解敌人的弱点,分散地击破,而击破时,兵力是集中的。

时机抉择

什么时候推出新产品,哪一天表白,什么价位开仓,都涉及到生活选择中的时机问题。战争也是如此,什么时候开战,是非常重要的。而时机的本质,是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慢中求快

毛主认为,第一仗必须打胜,因此第一仗的时机抉择,宁可按耐,不可鲁莽。

第一,必须打胜。必须敌情、地形、人民等条件,都利于我,不利于敌,确有把握而后动手。否则宁可退让,持重待机。机会总是有的,不可率尔应战。

第一次反“围剿”时先想打谭道源,仅因敌不脱离源头那个居高临下的阵地,我军两度开进,却两度忍耐撤回,过了几天找到了好打的张辉瓒。

第二次反“围剿”时,我军开进到东固,仅因等待王金钰脱离其富田巩固阵地,宁可冒犯走漏消息的危险,拒绝一切性急快打的建议,迫敌而居,等了二十五天之久,终于达到了要求。

第三次反“围剿”虽是那样急风暴雨的局面,千里回师,又被敌人发觉了我们迂回其侧后的计划,但我们仍忍耐折回,改用中间突破,终于在莲塘打着第一个好仗。

第四次反“围剿”时攻南丰不克,毅然采取了退却步骤,终于转到敌之右翼,集中东韶地区,开始了宜黄南部的大胜仗。

第一次反围剿,有两度进攻而后撤回的稳重。第二次反围剿,有近敌25天的忍耐。第三次反围剿,有多次辗转迂回。第四次,有首攻不利后退却。因此,以弱临强,必须极度重视第一仗,极其耐心等待时机,在慢中求速,找准时机,集中兵力、歼灭对方。

正如在投资场中,弱者必然要控制交易次数,而耐心把握入场时机。入场失败了,迅速撤回,再次等待最佳时机。

大中求小

每一次局部战役,都要顾及全局战争,以全局指导局部,所谓大中求小。

第二,初战的计划必须是全战役计划的有机的序幕。没有好的全战役计划,绝不能有真正好的第一仗。这就是说,即使初战打了一个胜仗,若这个仗不但不于全战役有利,反而有害时,则这个仗虽胜也只算败了(例如第五次“围剿”时的洵口战斗)。因此在打第一仗之先,必须想到第二、第三、第四以至最后一仗大体上如何打法,我挨次的一仗胜了,敌军全局将起如何变化,假若败了,又将起如何变化。虽结果不见得乃至决不会尽如所期,然而必须依据双方全局,仔细地切实地想明白。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的投下一着好棋子的。

第三,还要想到下一战略阶段的文章。若只顾反攻,不顾反攻胜利后,或万一反攻失败后,下文如何做法,依然未尽得战略指导者的责任。战略指导者当其处在一个战略阶段时,应该计算到往后多数阶段,至少也应计算到下一个阶段。尽管往后变化难测,愈远看愈渺茫,然而大体的计算是可能的,估计前途的远景是必要的。那种走一步看一步的指导方式,对于政治是不利的,对于战争也是不利的。

初次进场时机,必然由全局计划决定的。正如投资市场中,整体上是看空还是看多、未来价格会涨到多少、阻力位在何处,决定了进场的方式、仓位、和时点。没有全局认识,局部则被动,被动则多数意味着失败。

如果整体计划不对,那么局部的胜利也是没意义的。“即使初战打了一个胜仗,若这个仗不但不于全战役有利,反而有害时,则这个仗虽胜也只算败了”。比如你的买入时点处于下降周期,那么即使博得了一个反弹,也是没有意义的(对交易员可能不一样)。

因此,当下时机的抉择,取决于全局、取决于未来。

智者的见识

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和中国的阴阳之道,在操作上极为类似。因此,毛主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者,其思想方法可以充分体现阴阳辩证思维。

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正是指阴阳二元辩证思维,适用于任何事物的分析。这是智者身上,永远可见的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