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的首个应用比特币,是一个点对点支付系统。既然是支付的技术,对区块链最感兴趣的监管机构,无疑是各国央行了。央妈们把区块链研究透以后,觉得比特币不行,履行不了货币职能,于是自主设计的央行数字货币(简称CBDC,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便随之而来。

中国央行设计的CBDC名曰DC/EP(digital currency/electronic payment),走在领域前沿。那么DC/EP是不是货币?它和比特币这些数字货币有什么区别?央行折腾它的动力是什么?

CBDC身世之谜

在DC/EP试点城市的朋友,可能用过数字人民币APP。不难发现,DC/EP支付的体验,和微信支付没多大区别。既然如此,设计DC/EP是不是多此一举?央行用意何在?

这要回到区块链技术。在开篇我们已把区块链技术归结为一句话:一种基于某种共识机制的、只增查不删改的分布式数据库技术。也就是说,在称为区块链的数据库上,所有的交易都被一一记录,不可篡改。这样的特性是反洗钱的强力武器。当交易被记录成链,追踪资金来源则方便至极,让洗钱毫无可能 - 所有监管机构对此蠢蠢欲动。

此外,DC/EP运行在央行的私链上(私链在这篇讨论过),监管能一把掌握人民的所有资金交易,何乐而不为?耐人寻味的是,CBDC在欧美推进没那么激进的原因也是如此。

CBDC不是区块链货币

知道CBDC设计初衷后,我们细想便知,它并不需要区块链技术的特性。

交易的确认和修改,只要央行认同便可,不需要什么共识。由此,数据库也只要中心化部署便可。更不需要只增查不删改 - 异常交易一旦被发现,把交易撤回不是理所当然的事?

可见,区块链只是给了央行大启发,做出了一个运行在央行系统中的数字货币。事实上,像DC/EP这种CBDC也确实不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

如此,DC/EP又和手机银行转账人民币有什么区别?区别极大。

平时我们的转账,是基于银行账户之间的点对点转账。比如我从把一笔钱工行转到建行,再从建行转到招行,招行是无法知道钱的来源是工行的,只知道钱是从建行来的。再倒腾多一两层,基本就无法追踪。

而如果用DC/EP,不管这钱怎么花,都能通过交易链路层层追踪,它是真正具有数字功能的货币。日常微信支付的货币,只不过是现金的一种电子凭证罢了,并没有交易追踪定位等数字功能。

那这样央行是不是独立运营DC/EP即可,不需要商业银行了?确实是。在设计之初,高层讨论过是基于DC/EP是基于账户(account-based),还是基于货币(token-based)。和比特币一样是token-based的,便与商业银行存款直接竞争,运营推广阻力大。其他国家的CBDC曾因此失败过。

DC/EP最终确定是基于商业银行账户,相当于银行账户中有两种货币,一种是传统的银行存款,其次是DC/EP,只是两者等值。

中心化运营是商业天堂

中心化运营的产品,自有中心化的好处,这在之前深入说过。中心化的CBDC除了能保证支付的TPS,货币作为央行调控经济的工具,CBDC的私密交易数据可以让调控空前地精准。

假设最近高层决定扶持小微经济,发放1000亿贷款。如果通过CBDC发放,央妈在铸造者1000亿CBDC时就能设定,只有符合要求的小微企业能支付、接受这些货币。发放到商业银行等市场机构的流动性,就不会流失到非目标企业,比如房地产。贷后管理也是异常方便:借款企业滥用资金,便可通过交易记录发现。

全面使用CBDC,企业财务报表根本无造假可能,因为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能通过货币的支付记录获取。税务局更是如沐春风,交易链路可追踪,意味着毫无偷漏税的空间。

好处不胜枚举,然而万事有阴阳,空前的收益意味着空前的风险。

中心化运营是安全地狱

中心化货币系统的隐患极大,最近上海的居民数据库泄露是中心化风险的典型。

除了隐私的伦理问题外,中心化的另一问题是数据库后门一旦被破解,央行能对交易做的事,黑客也能做。因此,虽然中心化让基于货币的精准化运营更便利,但以巨大的风险为代价。

此外,谁有权访问CBDC的数据库?这些有权人被贿赂了怎么办?除了防范数据库篡改的风险外,怎么保证能够不受病毒和木马侵袭?这一系列问题都不好解决。

怎么保证上链数据的准确和安全也令人头疼。比如,央妈想把贷款精准发放给小微机构,一个造假的商户注册信息若被保存到链上,就能骗取贷款。

精准运营在巨大的技术风险和道德风险之下,只会沦为海市蜃楼。中心化的CBDC,或许只能让货币系统运转地更加快速而已。其他额外的功能,不是在货币设计的这个层次,就能解决的。毕竟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人世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CBDC能否长存,如何保持阴阳平衡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