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西医
前些天,我真是心情复杂。作为一个长期研究中医的人,我一直对家人和朋友说,如果生病了,就去看西医,坚决不让西医开中成药,完全按照西医的治疗方法来。
然而,自从我踏入中医领域后,我才发现其中的波折和曲折。中医领域的乱象实在是太多了,以至于许多被誉为大师的人也是胡言乱语。连在中医界中名声卓著的大师们都争论不休,想想一般的医生水平又会如何,可想而知。
中医领域的胡言乱语主要有两种类型,但本质上都是因为文人学医的尿性,将医术当作纯粹的文字游戏来解读。
首先是随文衍义。大家常常听到这样的解释,我再举个例子,更深入地解释一下。《伤寒论》中最有名的方剂之一——桂枝汤,各种注解无非是说姜桂有辛温发表解卫,白芍有苦平助营津,大枣有扶正作用,炙甘草则是调和诸药。
但这都是胡扯。我们必须从充分的因果关系角度,而不是必要的因果关系角度来解释药方。为什么在众多辛温药中选择了姜和桂?为什么在众多苦平药中选择了白芍?如果炙甘草可以调和诸药,为什么不把所有方子都用甘草调和一下呢?仲景将桂枝汤列为太阳病的治疗方剂,为什么这些药看起来与太阳经络关系不大呢?
其次是拘泥于文字。比如,有人读完《伤寒论》后,直接将病症与原文一一对照,套用相应的方剂。或者拿不同方剂书中的病症进行对照,试图找出适用的方剂。
这种方法只会让真理变得非常晦涩。一个病的症状多种多样,不同的病可能出现相同的症状,如果你只看表面现象,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包括上下文相互参照),你得出结论的过程就像迷宫一样。
正确的方法是从三而二,从二而一,从一而道。只有这样,你才会明白二和三到底是什么,以及祖师爷没有说出来的二和三还有什么。
而西医开中成药的方式更加危险,他们只看药品说明书上所说的适应症。我们应该尽早停止西医开中成药的实践。
西医的优点在于其治疗效果是基于还原论的实证方法,因此在当下确实是有效的方法。但缺点是它肯定不是最有效的方法,甚至是收益和风险不成比例的方法。
因为科学的本质是证明一个结论是错误的,而不是证明一个结论是正确的。波普尔对此有非常精彩的论述,我就不再赘述了。99%的人都不懂什么是科学。
总之,科学的本质说明了现在被认为“正确”的结论,以后一定会被修正,甚至可能被证明是相反的。
此外,我们可以深入思考一下,什么是正确的?世界上真的有“正确”的事物吗?
但对于大多数人,包括医生在内,西医的方法更易于实践,而且目前来看也更有效。对于重大疾病,西医的诊疗方法也并不直接,每个病人都需要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然而,对于日常门诊中解决的那些小病小痛,毫无疑问应该采用西医的方法。
那么为什么我要研究中医呢?什么情况下中医是有效的?其实,只要我们避免中医研究中所提到的两个主要问题,中医就是一个巨大的宝藏。但要实现这一点,需要极高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持续学习各种学科知识来提高思辨能力。很多无法通过实验解决的问题,必须依靠强大的思辨能力来解决。
另外,我们还要明白医学是一门非常年轻的科学,尽管在目前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我们对人体的了解仍然非常肤浅。比如,我们西医无法治愈感冒,也不知道打喷嚏和打哈欠的机理,而这些都可以从中医中获得理解和有效的方法。
同时,我们也要知道,中医不仅仅局限于内科,只是优秀的外科技术失传了,比如扁鹊的技术。这需要后人继续探索。
清朝和民国时期有许多中医大师,他们继承了古代的思辨传统和文化底蕴,同时也接受了从西方传来的医学知识,使他们的学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近现代中医伪大师所无法企及的高度。
在21世纪,我们应该避免文人学医的方法,利用丰富的知识为我们带来强大的思辨能力,以道为出发点;同时,我们也应该利用科学这把双刃剑,以术为出发点,两者相互交融,获取真知,真正地了解人体,了解天地。